专辑名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别 名: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前)苏联歌曲怀念篇
艺术 家:关牧村、蒋大为、殷秀梅
合 唱:中央乐团合唱队
唱片公司:上海音像公司
发行时间:1995年
地 区:大陆,俄罗斯
语 言:普通话
资源格式:WAV
专辑简介:
我们怀恋苏联歌曲,因为它赞美创造性的劳动,把普通劳动者作为歌曲的主人公,讴歌他们的业绩、生活和爱情;
我们怀恋苏联歌曲,因为它体现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对崇高事业的奉献精神,对世界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人道主义、对生命价值从独特的视角予以肯定;
我们怀恋苏联歌曲,因为它所抒发的对情爱和幸福感的体验,对人性真善美的赞扬,也迥然不同于时下的一些流行歌曲;
我们怀恋苏联歌曲,因为所有的作品中都跃动着一股使人奋发向上的力量;
我们怀恋苏联歌曲,是对我们曾经拥有而如今正在失落的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的呼唤。
今天,我们在唱当年的歌曲,理想主义的光辉永远不会在我们心中熄灭。
《卡秋莎》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象明媚的春光…”
恐怕没有比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更熟悉更喜欢这支叫做《卡秋莎》的歌曲了。这支曲调优雅的苏联歌曲自诞生之后立刻传遍了世界,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欢,甚至包括敌人在内。
1938年,莫斯科著名文学家芮宁准备办一本杂志,他把作曲家玛·布朗介尔和诗人米·伊萨柯夫斯基邀请到编辑部,希望他们为创刊号写一首歌。
离开编辑部,在归途的汽车上,作曲家对诗人说,他当时在领导一支爵士乐队,他需要一首可供乐队演出的歌曲。伊萨克夫斯基想起了不久前才写下的八行诗,于是当场写下来交给了布朗介尔。歌词所表现的诗情、纯真和音韵美一下子打动了作曲家。歌曲很快就谱成了。乐队指挥维·克努舍维茨基也十分喜爱这首歌,连连催促要其余几段歌词,布朗介尔只好去了一趟雅尔塔。他在疗养地找到伊萨克夫斯基,把他那一大张写满诗句的草稿要了来,从中选出八行诗,这就是现在的《卡秋莎》。
歌曲的首次演出在联盟大厦圆柱大厅内举行,获得了巨大成功,演员们不得不重唱了三遍。于是,这首歌很快就在全苏流传开来。一开始人们把它当民歌来唱,往往自行填上各式各样的词。歌曲后来还流传到国外。
二战期间,意大利游击队把它的音乐动机发展成为一首叫做《风在呼啸》的战歌;在保加利亚,游击队有时用它作为口令;在法国和,也填上其它内容来演唱。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军队第一次使用了一种新型的火箭炮,给了德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于是,苏联士兵给这种火箭炮起名为“卡秋莎”。
伊萨柯夫斯基在《列宁格勒晚报》上谈到过一段有趣的插曲:在卫国战争期间,一天傍晚,战场上一片沉寂,苏军战士突然听到对面不远处敌人的战壕里传来一阵《卡秋莎》的歌声,而且,这支歌曲居然放了一遍又一遍。苏军战士愤怒了:“怎能让肮脏的法西斯侮辱我们的《卡秋莎》?”于是,战士们出其不意地冲入敌人的战壕,夺回了那张唱片和唱机。
布朗介尔曾谈到:“无论我到那个国家,人们必定把我作为《卡秋莎》的作者来介绍。我的朋友不管从多遥远的地方来,必定向我讲起有关《卡秋莎》的故事。我毫不掩饰,这使我很快乐,但又使我很难过。那么多人议论《卡秋莎》,好象我其它歌曲根本不存在。
不过真正使我心满意足的终究还是围绕卡秋莎所发生一事。这件事不是发生在巴黎,也不是在佛罗伦萨,也不是在东京,而是在莫斯科。我们乘车到郊外去。突然,沿公路走来迎亲的队伍,现代农民的结婚典礼!他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兴高彩烈,又唱又跳。他们唱的正是《卡秋莎》,那样清晰,那样委婉动听,我完全被吸引住了。幸福极了!请想想,现在村里人们办喜事竟唱着我的歌!这是对我的劳动成果的最大的奖赏、最高的奖赏。”
在伊萨柯夫斯基的家乡乌格拉河畔出现了一座《卡秋莎》纪念馆,那是当地人民出钱出力修建起来的。能工巧匠们就地取材,在一块平地上用整段圆木搭起一座类似俄罗斯传统木屋的象征性建筑,木屋里陈列着各种回忆文章,《卡秋莎》的各种语言的歌词、唱片以及有关这首歌的剪报,还有响着《卡秋莎》旋律的电铃。屋子左边放置了一块球型巨石,石上嵌有一块金属牌子,上面刻着《卡秋莎》的头两行诗句。平地的一边还竖起一段形状奇特的松树杆,样子酷似竖琴,象征着音乐和歌曲。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为一首歌曲而建立的纪念馆。
时代不同了,现代人再也不会喜欢这样的歌曲了。以前有个高中文凭就可算是个文化人,而现在,我觉得满大街挤来挤去的都是学士、硕士、博士和MBA。但是现代的人们宁愿花很多钱到演出厅里,看一些不男不女、阴阳怪气的人穿着女人内衣,唱着病句,满舞台小丑般的跳来跳去,我真不知这时代到底是更有文化了还是更没文化了。
曲作家玛特维·伊萨柯维奇·布朗介尔(1903—1990)。苏联人民艺术家(1944),苏联国家文艺奖(1946)获得者。他生于乌克兰波切普市一个手艺人的家庭。14岁那年莫斯科爱乐学校学习,17岁在玛斯特福尔剧院主持音乐部。30年代以《游击队员热列兹涅克》和《肖尔斯之歌》一举成名。
代表作有《再见吧,城市和乡村》、《等着我》、《在巴尔乾的繁星下》和《太阳落山》等;而《卡秋莎》一曲使他获得全民声誉。布朗介尔歌曲的特点是抒情、真挚、纯朴,反映了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体现了苏联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和他们高尚的意向与追求。
《红莓花儿开》 1950年1月,全苏联广泛庆祝歌曲大师伊·杜纳耶夫斯基50寿辰。一个月后,全国上映了杜纳耶夫斯基为之配乐的新影片《幸福的生活》。影片音乐荣获斯大林文艺奖,后来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卡尔洛维伐里国际电影节上又获得音乐奖。影片中最成功的插曲有四首:《红莓花儿开》、《丰收之歌》、《从前是这样》和《歌唱幸福》。其中略带伤感和期待的插曲《从前是这样》在两个星期内就成为全民传唱的歌曲。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这首歌获得1959年列宁文艺奖金,它也是一代中国人所喜欢的苏联歌曲之一。
这首歌曲最初是1956年上映的文献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中四首插曲之一,在当时反响并不大。后来在电台里播放,才开始受到人们的喜爱。第二年,1957年7月底,莫斯科举行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这首歌夺得歌曲创作比赛的最高奖——金质奖章,于是它被各国青年带到世界各地,被译成多种语言到处传唱。
1958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一届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一等奖的获得者青年钢琴家范·克来本在告别音乐会上弹起了这支音乐的钢琴改编曲。法国著名作曲家兼歌手弗郎西斯·雷马克把这首歌另填上法语歌词,取名为《春天的铃兰》,常常在音乐会上演唱。
曲作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始终认为,歌曲复杂或是简单,是并不重要的,终究不是因为这点才受人喜爱。只有当人们在歌曲里寻找自己生活的旅伴、自己思想和情绪的旅伴,这样的歌就会受人欢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所以广泛流传的秘密也正在于此。
曲作家瓦西里·巴甫洛维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1907-1979),列宁文艺奖(1959)、苏联人民艺术家(1967)和苏联国家文艺奖(1943、1947)获得者。他生于彼得堡一个扫园子的工人之家。1929——1931年就学于列宁格勒中央音乐专科学校。1936年毕业于音乐学院作曲系。使他荣获全民声誉的是卫国战争期间的《海港之夜》,而他最光辉的作品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56)和《如果是全球年轻人》(1957),这两首歌传遍了全世界。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早期的作品真挚、纯朴,战时则略带忧伤,战后又转向开朗、乐观和幽默;60年代后显得深沉、成熟而感情细腻。
《灯光》1943年4月19日,米·伊萨柯夫发表了一首诗叫做《歌》,刊登在《真理报》上。诗登出后不久,许多专业的和业余的作曲家,如布朗介尔、米玖申、马卡罗娃、什瓦尔茨、丘古诺夫和尼基坚柯等人竞相为之谱曲,并且在音乐会上和广播里演唱,有的还录制成了唱片。
然而最终流传下来的却是这支佚名作者所谱写的歌曲。据苏联著名音乐学家伊·涅斯梯耶夫考证,这首佚名作者的歌曲最早于1944年夏天在乌克兰第一战线和第二战线流传,它在音调上和一位驻守在喀琅什塔特要塞的海军手风琴手尼基坚柯写的歌曲比较接近。
《灯光》的旋律朴素简单,是一首略带有一点感伤的探戈。后来人们又借用它的曲子填上不同的歌词。现在在苏联国立文艺挡案馆内保存着不下二十种《灯光》不同的歌词。
《小路》 弗拉吉米尔·格列戈列维奇·查哈罗夫(1901-1956),苏联人民艺术家(1944)、苏联国家文艺奖(1942,1946,1952)获得者。他生于顿巴斯矿区一个矿长的家庭。1927年毕业于罗斯托夫音乐学院,1927-1928年参加红军。从1932年至去世,一直是彼亚特尼茨基俄罗斯民歌合唱团的艺术指导。《沿着村庄》(1934)使他一举成名,随后又写出卓越的《小路》、《空旷的田野》、《有谁知道他》等作品。卫国战争期间,他创作了《雾啊,我的雾》、《光荣归于强大的苏联》和《卡秋莎大炮》等出色作品。
查哈罗夫的作品旋律优美、明朗,具有浓郁的土生土长的俄罗斯民歌风格。他喜爱多声部音乐,大部分作品都类似民歌中的衬腔多声部歌曲,而且还需要用俄罗斯民间真嗓来演唱。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的一大批青年在前苏联歌曲声中走向革命、走向新的生活,那些歌曲成了他们一生中最钟爱的歌曲。在其后的六、七十年代,又有一大批知识青年在手手相传的歌本中了解了前苏联歌曲,在那艰苦朴素的岁月中,前苏联歌曲滋润了一个又一个渴望释放真情的心灵。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另一批成长起来的青年,从电视、广播等各种渠道听到了自由放飞的前苏联歌曲,无论是前苏联时期创作的《神圣的战争》、《卡秋莎》、《小路》、《共青团员之歌》、《草原骑兵》,还是蕴含着俄罗斯经典文化主题的《伏尔加船夫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卡琳卡》,那优美的旋律、多彩的歌词、深邃的意境都让人们陶醉其中。
《山楂树》中“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暮色中的工厂已发出闪光”的浪漫,《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偷偷看着我不声响”的爱情,《共青团员之歌》中“再见了,亲爱的故乡,胜利的星辰会照耀着我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抒情、真挚、纯朴的旋律始终萦绕在人们心间,令人难以忘怀。
专辑曲目:
01.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03’49”
02. 红梅花儿开03’30”
03. 玛丽诺之歌03’23”
04. 遥远的地方04’25”
05. 喀秋莎03’05”
06. 灯光04’35”
07. 山楂树06’03”
08. 春天裏的花园花儿多美丽02’40”
09. 纺织姑娘02’51”
10. 小路04’38”
11. 三套车03’07”
12. 青年团之歌03’48”
蒋大为, 关牧村, 普通话, 俄罗斯, 理想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