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名称:黄河大合唱(完整珍藏版)
艺术 家:群星
音乐类型:民乐
作 曲:冼星海
作 词:光未然
男声独唱:杨洪基
女声独唱:王秀芬
朗 诵:瞿弦和
合 唱:中央乐团合唱团
演 奏:中央乐团
指 挥:严良堃
录 音:刘怀萱
制作发行:天津天宝电子有限公司
出 版:北京市青少年音像出版社
发行时间:1993年
地 区:大陆
语 言:普通话
资源格式:FLAC/CUE
专辑介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首次映,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起到鼓舞作用。
1960年代后期因江青的建议,被殷承宗等音乐家改编为《黄河协奏曲》,后来又出现了有石叔诚版的《黄河协奏曲》。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黄河大合唱》在台湾“戒严时期”被禁止演奏。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
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
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a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严良堃先生是黄河大合唱的最权威的诠释者,曾指挥过上千次演出。严良堃从小就热爱这部作品,整个音乐演出生涯是在《黄河大合唱》的歌声中成长起来的。《黄河大合唱》是歌颂英雄的中国人民的颂歌,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因此具有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黄河大合唱》这部不朽的作品,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培育、滋养、鼓励着严良堃。
他曾师从冼星海学指挥,自学乐理、和声。在1938年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严良堃是中国专业合唱艺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指挥细腻严谨,乐风含蓄抒情,动作潇洒洗炼,是中国杰出的合唱指挥艺术家。
他指挥录制的多次黄河大合唱,可以说次次都是精品。96年中央乐团大行改革,重组为国交,大规模删减原中央乐团合唱团成员,有人说是把处于国家级的中央乐团合唱团降级为业余性质的国交附属合唱团。严老非常不满,以至多年未与国交合作。
在此为大家介绍两个严老指挥原中央乐团的录音,一个是北京青少年音像出版社93年发行的完整版(含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另一个是北京东方影音公司95年发行的纪念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的中央乐团音乐会实况。
北京青少年音像出版社出版,天津天宝电子有限公司制作发行的中央乐团版是为数不多的八段完整版,包含第三段,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段因为不是歌唱而经常被省略,使得整个作品不够连贯。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