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obastank的故事当归于音乐史上不打不相识系列之中,且颇有相见恨晚的意味。更有意思的是,促成他们成立的起因是一场比赛,结果这出选秀到底有没有选出所谓的超级X声及山姆大叔偶像呢,人们无从考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让Douglas Robb与Dan Estrin两位年轻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此二人惺惺相惜,并开始尝试合作,到后来索性离开原来的乐队另起炉灶。这一切,便促成了Hoobastank的雏形。
然而真正促成他们二人走到一起的,还是来自彼此对音乐的真挚热爱。Douglas在谈到这些的时候说:”在我的生命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远比其他东西更加有吸引力。”至于Dan,他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乐迷,平日里最廉价的娱乐方式就是和朋友们聊音乐以打发时间。得益于父母的影响,Dan在成长的过程中听了很多70、80、年代的老歌,并拥有大量的黑胶唱片收藏。同样是在十四岁,Hoobastank未来的主唱Douglas Robb开始弹吉他和贝司,不断地追逐更好的东西,以寻求更舒适的状态;而未来的吉他手Dan Estrin开始了他的演出生涯,在克服了初期的恐惧感之后,Dan更加坚定了自己对音乐的向往。
随后贝司手Markku Lappalainen与 鼓手Chris Hesse加入,催化了他们闯荡乐坛的伟大构想,至此,Hoobastank在洛杉矶附近的安哥拉山郊区宣告正式成立。有趣的是,后来加入的Markku和Chris之间也有着相似的经历。Markku在刚接触音乐时演奏的乐器是萨克斯,直到他受到Nirvana的影响后才改为弹贝司,有条不紊地走上了这条路;而Chris则是摆脱了父母的压力,不再弹奏从小练习的钢琴,改为选择了鼓,以此发泄心中长期积压的情绪。
直到2002年,乐队才推出首张同名专辑《Hoobastank》。处女大碟的问世就让乐队获得了白金唱片的销量,并在当年冲入了Billboard 200排行榜的第25位。专辑中诸如《Crawling In The Dark》和《Running Away》这样的畅销歌曲,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乐队未来发展的基调。在结合了Rock和Post Grunge的基础上,Hoobastank保留了令人回味的抒情旋律,也有震撼人心的嘶喊。乐队总能在多变的感触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把希望、愤怒、无奈等众多情绪完好地表达出来。人们从中听到的便不仅仅局限在情绪的简单流露上,还能从中寻找到内心激起的共鸣。
Every man for himself
艺人:Hoobastank
专辑:Every man for himself
语种:英语
发行时间:2006
类型:录音室
风格:另类、后垃圾、朋克
专辑曲目:
1. The Rules
2. Born to Lead
3. Moving Forward
4. Inside of You
5. First of Me
6. Good Enough
7. If I Were You
8. Without A Fight
9. Don’t Tell Me
10. Look Where We Are
11. Say the Same
12. If Only
13. More than A Memory
Exact Audio Copy V1.1 from 23. June 2015
EAC 抓取日志文件从23. 二月 2016, 9:56
未知艺术家 / 未知标题
使用驱动器:PIONEER DVD-RWDVR-220L Adapter: 1ID: 0
读取模式 : 暴发
读取偏移校正: : 6
读取 Lead-In 和 Lead-Out : 否
用静音填充抓取中丢失偏移的采样 : 是
去除首尾静音块 : 否
在CRC 计算中使用了空样本 : 是
已用接口 : Win NT 及 2000 本地 Win32 接口
间隙处理 : 没检测到,因此追加到上一曲目
所用输出模式: : 内部 WAV 函数
样本格式 : 44.100 Hz; 16 Bit; 立体声
